(资料图片)
原标题:网络祭祀,也须“清明”
日前,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通知指出,网络祭扫平台应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合理设置祭扫用品和服务项目,不得打着“纪念亲人、祭奠先烈”的幌子,巧设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售卖豪宅文玩等导向不良网络纪念品,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等诱导充值的功能。(4月1日济南发布客户端)
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寄托追思,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祭祀活动,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增强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传统的祭祀方式焚烧纸钱、烧香化烛、燃放鞭炮等,不仅污染环境、影响他人生活,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更与现代绿色环保的理念格格不入。此外,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些人亲临现场祭扫确实有心无力,所以近年来,网络祭祀逐渐成为群众表达哀思的重要方式。
网络祭祀既便利可行,又节省时间和成本;既能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又能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当然是一桩好事。但是,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乱象也随之而起,如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如把网络游戏、直播的“规则”引入祭扫活动,一辆“豪华轿车”88元,一个“至尊纪念馆”一年收费588元,无疑就是在“唯利是图”;还有“活人被祭拜”“随意立网碑建网墓”等问题……种种乱象让本应严肃的清明传统跑偏变味。
祭祀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虔诚情感,网络祭祀应是一种诚意的表达,跟流量多少、花费多少并无必然联系,既不能搞道德绑架,也不能搞捆绑销售,这是常识,也是底线。法治时代,治“乱”的基础是完善法规。2018年,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一法律虽然提到了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但基本上限于鼓励倡导。对相关行为的整治,目前只能依靠《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这般现实下,法律法规的完善,的确需更进一步。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上祭祀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但也必须严格遵守社会底线,当其意图超越底线时,就应该对其进行规范管理。上述通知对网站平台规范祭祀流程管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优化访问和举报功能等作出要求,监管部门主动出手,人民群众要积极配合。让“清明”成为清明节的永恒标签,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都该如此。(龙敏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