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活动

如何出精品、促创新、夯基础?听听戏曲专家怎么说

2023-05-09 08:14:42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戏曲艺术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戏曲艺术如何进行精品创作?5月8日上午,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承办的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第三场专题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省内外戏曲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新时代戏曲艺术精品创作的主题,就如何实现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提高戏曲创作组织化水平、如何进一步加强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如何点亮河北“北方戏窝子”等内容展开交流与探讨。

出精品 面向时代面向大众


(相关资料图)

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既有依托传统经典的重新演绎,还要有立足时代、经得起观众考验的时代精品。原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陈鹏谈到了新时代戏曲精品创作的四个面向——以时代进步和时代变迁为动力,推动戏曲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繁荣发展。陈鹏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戏曲创作的变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中国戏曲打造成一个大的金字招牌去面向世界,他坚信社会进步和时代潮流为主导的未来,将不断为开辟戏曲艺术的新天地创造空间。

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第三场专题研讨会现场。侯艳宁/摄

戏曲精品表现的内容始终与观众息息相通,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对此,陈鹏指出,戏曲创作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把三观与三情结合,即世界观与情怀结合,人生观与情感结合,价值观与情趣结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刘文峰谈及他在听谭鑫培1903年的录音时,发现唱腔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说明中国的戏曲艺术唱腔是活态的,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也说明过去这些名演员把老百姓的审美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观众觉得哪个地方唱得好听,马上就能应用在艺术作品中。刘文峰希望现在的戏曲艺术在剧目创作、思想感情和唱腔音乐上要和观众保持共鸣。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庞彦强认为创作者要对人民群众有真实情感,要怀有一颗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的情怀,真正让创作步入到这个轨道上来。

戏曲发展靠的是对优良传统的接续传承,戏曲创作者肩负着推动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中国评剧院一级编剧冯静谈到戏曲创作应与时代合拍,有一个现象是很多现代戏是演员穿着现代的衣服在演古人,或者过去时代的人。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朱为总谈到,许多现代戏在感情的表达、语言的结构、故事的编排上过于口号化、概念化,不生动,不感人。如何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心感受时代的变化,并在浓浓的乡音乡愁中表现出静水深流和高天厚土般的大情怀的戏,是现代戏创作面临的很重要的课题。

促创新 赓续传统弦歌不辍

中国戏曲的历史很好地阐释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研讨会上,“如何实现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专家学者高度关注的话题。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张刚指出,“双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传统内核的基础上的“双创”,他围绕戏曲音乐,从创作方式的发展趋向由民间性向专业性转型、唱腔体制的发展趋向、音乐程式的发展趋向、唱腔流派的发展趋向、乐队艺术的发展趋向、剧种风格的发展趋向六个方面对戏曲音乐创作的规律和发展趋向作了深入探讨和总结,强调新创剧目戏曲音乐的同质化现象值得警惕。

朱为总从近些年现代戏创作现象提出几点需要深入思考的意见,一是强化现代戏创作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强化现代戏创作对真实生活更加深入的体验与表达,三是强化戏剧的本体艺术,四是强化人才培养在现代戏创作中的关键性作用。原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大明建议,现代戏创新发展要坚持向传统学习,她从演员、美术、编剧、导演、音乐等不同创作领域提出中肯建议,在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中,传统可能是更讲究的东西,希望编剧对属于戏剧的传统保持敏感性,导演要尊重和弘扬传统的写意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李志远认为,戏曲艺术领域讨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注意“双创”对戏曲艺术的方法论意义和创作实践检验的评判标准意义,而不是探讨某种戏曲声腔或剧种的创作方式要不要改变、做多大程度的改变。李志远还就“双创”落实于戏曲艺术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创作者要把不脱离戏曲艺术本体的求新作为重要的目标;二是要掌握熟稔戏曲艺术创作的基本技法和要求,让创作遵循戏曲艺术基本规律;三是要向生活学习,在火热的生活中打捞提炼创作灵感、创作手法,让戏曲作品的审美意象饱蕴时代美感,为人民创作人民需要的富有积极向上色彩的作品。

夯基础 让“北方戏窝子”深入“心窝子”

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正在石家庄进行得如火如荼,观众热议河北是“北方戏窝子”,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也就河北“北方戏窝子”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并提出宝贵建议。李志远是研究傩戏的专家,他说武安傩戏和河北赛戏这两种古老的剧种还能在河北存在,说明河北戏曲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同时也说明河北的戏曲生态是好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孙红侠从自己20多年前的看戏经验上肯定了河北是“北方戏窝子”,并建议要加强两条腿走路,创作之外,一定要夯实理论。

庞彦强从戏曲在河北的历史沿革谈起,从金院本到元杂剧,从明末清初的板腔体到清朝乾嘉十三绝的老梆子,到现在不同地区存在的大量地方剧种和戏迷团体,河北大地为滋养戏曲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他说,从戏曲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地方剧种要想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往往需要在河北这块土地上调色升级,才能成为国字号的剧种,“戏窝子”才会深入观众“心窝子”。(河北新闻网记者 侯艳宁)

关键词:


院士“赏花”

2023-05-09

活动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延边阿拉里食品有限公司

2023-05-09

活动来源:互联网

人防应急人人学

2023-05-08

活动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孟王庄站

2023-05-08

活动来源:互联网

教育